中医学认为子宫内膜癌的病机多为邪毒内侵、饮食不节、情场失调、冲任受损,或肝肾亏虚、冲任失调,或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蕴而化热,下注胞宫与瘀血互结而成癌毒。临床多从湿热毒聚、气滞血瘀、脾肾亏虚、肝肾阴亏等予以分开辨治,在扶正固本、益气健脾的基础上清肝利湿、败毒抗癌。
临床常以莪术、白花蛇 舌草、半枝莲、石见穿等为主,其中莪术为治疗要药,有破血祛瘀、行气止痛作用。临床观察此药与石见穿、墓头回等配伍,可使部分患者肿瘤缩小,对术后患者配合扶正药,可防止复发和转移。莪术与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墓头回配用,能加强除湿祛瘀作用,可明显减轻赤白带下,防止和缓解小腹坠痛等,疗效较佳。
李女士,59岁。江苏宿迁人。2014年6月17日初诊。患者因绝经后阴道少量不规则出血,半年后在宿迁人民医院被诊为:子宫内膜黏液性腺瘤,Ib期高分化。
于2014年4月28日行广泛全宫切除术,术后I期愈合,半个月后出院;医生建议手术后继续进行化疗和内分泌治疗;但李女士身体虚弱,再加上害怕化疗和内分泌治疗,遂拒绝了医生的建议;出院1个月后,经人介绍前来请求中医治疗。
刻诊:头晕乏力,少气懒言,脘闷食少,睡眠差,大便溏,小腹空痛,局部作品有触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脉。
孙锡高主任辨证此为术后气血不足,脾胃不和也。治疗当用补益气血,健脾和胃之法。
药用:黄芪、薏苡仁、铁树叶、白英、水红花子、木馒头、太子参、炒白术、茯神、法半夏、补骨脂、陈皮、木香、鸡内金、乌药、延胡索、砂仁(后下)、炙远志、炙甘草等,20剂。
2014年7月9日二诊:饮食、睡眠得到改善,少腹空痛,伤口触痛消失,气色好转。于是孙主任改从固本益肾、活血化瘀、抗癌立法予以治疗。
药用:黄芪、薏苡仁、铁树叶、菟丝子、枸杞子、女贞子、丹参、土茯苓、白英、木馒头、水红花子、马蔺子、太子参、炒白术、莪术、淫羊藿、当归、熟地黄、山茱萸、补骨脂、佛手、砂仁(后下)等,30剂。
其后以此方为基础,随证略出入。每30剂为1个疗程,坚持服药2年整,患者每3个月检查1次彩超和肿瘤标志物,每半年检查1次CT均未见异常,遂终止治疗,随访至今,身体健康。
治疗心得:本案一诊先以益气健脾和胃,改善纳食睡眠,病情向好;二诊改从益肾固本,抗癌为主要治则。方中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山茱萸、补骨脂、淫羊藿补肾助阳,黄芪、太子参、白术、当归、砂仁、佛手益气健脾,以增强补肾的功效;莪术、丹参活血散结;薏苡仁、土茯苓、白英、木馒头、水红花子、马蔺子清利湿热,化毒抗癌。诸药合力,病去体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