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癌症的认识和治疗
现代医学的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即普通人体生长的肿瘤,即用手术治疗或中医活血化瘀很快就能治疗,如子宫肌瘤,多种纤维瘤,脂肪瘤等,它的特点是不转移或对人体生命威胁不大。而恶性肿瘤即我们所说的癌症,这种病得了以后具有转移性,且一脏有病可累及多脏虚弱,对人类的生命威胁很大,本篇阐述的就恶性肿瘤—即癌症。
对癌症的认识和治疗,祖国医学早有论述,对辩证的认识及治疗,虽起源于先秦。其实早在殷商时代的殷七虚甲骨文,就“瘤”的记载。在先秦时代的《周礼.天官》记载了有治疗癌症的专科医生,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以五毒功之,以五气养之,五毒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外治则用“祝药……,杀之齐”。祝意为用药外敷“杀”是用药腐蚀恶肉。“祝、杀”都为现代中医治疗癌症的常用方法。这一时期,古人对包括癌症在内的肿疡的认识都较肤浅,但在治疗中最早使用有毒药物。对后世治疗癌症有一定的影响,至秦汉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中医治疗体系。《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著作的相继问世,使人们对癌症的认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癌症防治方面,提倡用整体观念来认识,用辩证诊治来治疗,如《金匾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记载:“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可治。”“提示了积与聚同为包块,病机不同,预后不同,治法不同。同时《伤害杂病论》还为后世留下了桃仁承气汤,下瘀血汤,桂枝茯苓丸等著名方剂,至今仍广泛用于胃癌、肝癌、胰腺癌、子宫颈癌等癌症的治疗。
至晋唐明清时期是中医对癌症防治体系进一步发展时期。宋代《卫济宝书》首先出现“癌”字的记载。这一时期的论著中,可以见到记述各种癌症的具体临床表现,如《仁济直指方》对癌的症状进行了仔细的描述:癌者,上下高深,岩穴之状,颗颗类垂,毒根深藏;而且还有了对癌症的辩证诊治,如对噎嗝(食管癌),朱丹溪认为应该“滋养津血,降火散结”,张景岳主张“当以脾胃为主”“宜从温养,宜从滋润”,清代王清任认为应从瘀论治等等,这时期,也为后世治疗癌症创造了许多广为应用的方剂,如小金丸,蟾酥丸,活经效灵丹,犀黄丸等。
中医治疗癌症具有改善症状,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减轻痛苦及放化疗的副作用,治疗癌前病变,得了癌症之后防止转移,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抑癌等作用,形成了各种癌症的临床治疗方案,并被患者所广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