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消化道肿瘤死亡原因的首位,居全部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三位,高发年龄为50─60岁,男性略高于女性[为(1.5~2.5:1]。胃癌的发病可能与食物被真菌污染或含过量的亚硝胺化合物、幽门螺杆菌(HP)感染、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黏膜巨大皱襞症、残胃、遗传、吸烟、饮酒以及免疫监视机制失调、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重组、缺失等变化有关。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化疗是综合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放疗也有一定的疗效。病灶仅侵犯至黏膜层者,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8%以上;侵及固有肌层者,术后5年生存率在70%左右;进展期患者,其5年生存率也可达40%左右。中医治疗与西医抗癌手段相结合 ,疗效显著优于单一疗法。
本病中医病名亦称“胃癌”,既往中医典籍多将本病归属于“反胃”“积聚”“伏梁”“胃脘痛”“呕血”等范畴。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邪毒外侵导致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气血痰毒互结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中医多从肝胃不各、气滞血瘀、痰湿凝结、脾胃虚寒、胃热阴虚、气血两虚等予以分型辨治。
一、中医治疗
(一)辩证施治
1.肝胃不和 胃脘胀满,时有隐痛,痛引两胁,呃逆呕吐,嗳气泛酸,情志不畅易加重,脘腹或可扪及包块。舌暗红或淡,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痛。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物】藤梨根、半枝莲、铁树叶、仙鹤草各30g,丹参15g、旋覆花、白芍、清半夏、香附、川楝子各12g,柴胡、郁金、枳壳、白术各10g,甘草6g。
2.气滞血瘀 胃脘刺痛拒按,或可扪及肿块,腹满不欲食、呕吐宿食或如赤豆汁,或大便如柏油色。舌暗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剂】膈下逐瘀汤加减。
【药物】延胡索、半枝莲、藤梨根、山慈菇、仙鹤草各30g,柴胡、郁金、鸡内金、三七、香附各12g,当归、红花、砂仁各10g。
3痰湿凝结 胸脘闷胀,隐痛纳少,呕吐痰涎,面黄虚胖,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腻或滑腻,脉细濡或滑。
【治法】健脾祛湿,化痰散结。
【方剂】加减开郁二陈汤。
【药物】紫苏子、莱菔子、浙贝母、胆南星、陈皮、枪术、白术、海藻各10g,法半夏、鸡内鑫各12g,木馒头、肿节风各15g,焦山楂、焦神曲各20g,山慈菇、薏似仁、生牡蛎各30g。
4.腺胃虚寒 面㿠白,疲乏肢冷,便溏腿肿,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滑,脉沉缓或细弱。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剂】理中汤,六君子汤加减。
【药物】铁树叶30g,党参20g,肿节风15g,茯苓、补骨脂各12g,陈皮、法半夏、白术各10g,制附子、干姜、草豆蔻、丁香各6g。
5.胃热阴虚 胃脘灼热,口干咽燥,喜冷饮,嘈杂纳差,食后痛剧,五心烦热,便干或秘。舌红绛或光红少苔,脉微数或细数。
【治法】益胃养阴,清热解毒。
【方剂】麦冬汤合益胃汤加减。
【药物】藤梨根、薏苡仁各30g,麦冬、生地黄、玄参、南沙参、白扁豆、石斛、玉竹、生麦芽各15g,生白芍12g,法半夏、竹茹、生允内金、牡丹皮各10g。
6.气血两虚 胃脘隐痛,肢倦神疲,面㿠无力,唇甲色淡,自汗盗汗,或见低热,消瘦纳呆,食后胃胀。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和中。
【方剂】八珍汤加减。
【药物】黄芪、党参、莲各30g,白术、茯苓、当归、熟地黄各15g,白芍、阿胶各12g,枳壳10g,砂仁、甘草各6g.
本病中医病名亦称“胃癌”,既往中医典籍多将本病归属于“反胃”“积聚”“伏梁”“胃脘痛”“呕血”等范畴。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邪毒外侵导致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气血痰毒互结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中医多从肝胃不各、气滞血瘀、痰湿凝结、脾胃虚寒、胃热阴虚、气血两虚等予以分型辨治。
一、中医治疗
(一)辩证施治
1.肝胃不和 胃脘胀满,时有隐痛,痛引两胁,呃逆呕吐,嗳气泛酸,情志不畅易加重,脘腹或可扪及包块。舌暗红或淡,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痛。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物】藤梨根、半枝莲、铁树叶、仙鹤草各30g,丹参15g、旋覆花、白芍、清半夏、香附、川楝子各12g,柴胡、郁金、枳壳、白术各10g,甘草6g。
2.气滞血瘀 胃脘刺痛拒按,或可扪及肿块,腹满不欲食、呕吐宿食或如赤豆汁,或大便如柏油色。舌暗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剂】膈下逐瘀汤加减。
【药物】延胡索、半枝莲、藤梨根、山慈菇、仙鹤草各30g,柴胡、郁金、鸡内金、三七、香附各12g,当归、红花、砂仁各10g。
3痰湿凝结 胸脘闷胀,隐痛纳少,呕吐痰涎,面黄虚胖,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腻或滑腻,脉细濡或滑。
【治法】健脾祛湿,化痰散结。
【方剂】加减开郁二陈汤。
【药物】紫苏子、莱菔子、浙贝母、胆南星、陈皮、枪术、白术、海藻各10g,法半夏、鸡内鑫各12g,木馒头、肿节风各15g,焦山楂、焦神曲各20g,山慈菇、薏似仁、生牡蛎各30g。
4.腺胃虚寒 面㿠白,疲乏肢冷,便溏腿肿,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滑,脉沉缓或细弱。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剂】理中汤,六君子汤加减。
【药物】铁树叶30g,党参20g,肿节风15g,茯苓、补骨脂各12g,陈皮、法半夏、白术各10g,制附子、干姜、草豆蔻、丁香各6g。
5.胃热阴虚 胃脘灼热,口干咽燥,喜冷饮,嘈杂纳差,食后痛剧,五心烦热,便干或秘。舌红绛或光红少苔,脉微数或细数。
【治法】益胃养阴,清热解毒。
【方剂】麦冬汤合益胃汤加减。
【药物】藤梨根、薏苡仁各30g,麦冬、生地黄、玄参、南沙参、白扁豆、石斛、玉竹、生麦芽各15g,生白芍12g,法半夏、竹茹、生允内金、牡丹皮各10g。
6.气血两虚 胃脘隐痛,肢倦神疲,面㿠无力,唇甲色淡,自汗盗汗,或见低热,消瘦纳呆,食后胃胀。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和中。
【方剂】八珍汤加减。
【药物】黄芪、党参、莲各30g,白术、茯苓、当归、熟地黄各15g,白芍、阿胶各12g,枳壳10g,砂仁、甘草各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