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候:肝脾肿大,且较硬,面色灰暗甚至紫暗、乏力,有的甚至有脾肾阳虚或者肝肾阴虚的表现,舌质有明显紫斑,甚至整个舌面都呈紫色,有明显的肋疼,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如兼脾肾阳虚则温补脾肾,如兼肝肾阴虚,则另用滋补肝肾药。
方药:鳖甲牡砺汤,膈下逐瘀汤等化裁,如鳖甲,牡砺,昆布、海藻、柴胡、当归、川芎、郁金、香附、地鳖虫、桃仁、红花、黄芪等。
案例:谢先生,56岁,离休军官(正团职)1982年5月初诊。
患者面色暗滞,右肋下时有疼痛,肝肋下2.5cm,脾肋下3cm,质Ⅱ级,尚光滑,时有腹胀肠鸣,大便溏薄,四肢不温,小便清长,有长期饮酒史,HbsAg+,舌有紫斑,苔薄白,脉弱涩,证属肝木克土,脾阳不振,气滞血瘀。
处方:党参、黄芪、当归、川芎、柴胡、郁金、香附、元胡、白芍、白术、木香、砂仁、枳壳、桃仁、红花、鳖甲、牡砺、昆布、海藻、丹参、泽泻、茯苓等,7帖。
二诊右肋刺疼好转,仍有肠鸣便溏,舌脉同前,原方连服2个月,肝脾略有缩小,肝胁下2com,脾胁下2cm,质地稍软。
七诊:肝、脾未见明显缩小,但质地较软,舌质紫斑已退大半,病人嫌服药不便,遂以鳖甲煎丸,健脾丸,蛰虫大黄丸交替服用一年半,后查肝肋1cm,脾肋下1.5cm,质软,舌质紫斑基本消失,但HbsAg+-,之后停止服药,15年后患心梗去世。
体会:乙肝是常见病,多发病,更是疑难病,尤其让乙肝病毒转阴,更是世界性难题,因为乙肝病毒基因即ABV-DNA的基本链,在乙肝侵袭人体后在不断的变化,即基因链不变脱落分解,又不断地重新组合,一旦病因基因链产生脱落、分解,或者重新组合,就导致病毒变异,对治疗就成困难。即使前期治疗效果很好,一旦产生病毒变异,再用那种药品,就没有治疗效果,至于什么药治疗,也摸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再一味地强调用某种抗病毒药,等于瞎用,一点效果都没有。
以上八种证型,10个病例,前几例都是HbsAg转阴,而且时间都长,特别是前2例湿热壅阻型,都是在肝功能异常情况下很快肝功能正常,HbsAg转阴,因此对治疗乙肝,我有以下几点看法和展望。
一、世界上没有任何是万能的药能够治愈乙肝,或者能让HBV-DNA转阴,因为在治疗中HBV-DNA链在不断变化,不是脱落、分解,就是重新组合,产生病毒变异,就等于白治疗。
二、根据乙肝病毒变异,要不断调整方案,这一点是否跟中医治疗乙肝辩证分型,即通过治疗后证候已经变化,即对应就是病毒发生变异,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总结,尚待商确。
三、中国是乙肝大国,又人口众多,应集中人力物力对乙肝加强研究,从中西医不同角度去摸索治疗方法,特别是中医治疗的辩证方面和病毒变异是否有什么必然或偶然的联系,以上是个人治疗乙肝病人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