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是发生于胆囊部位的恶性肿瘤。在胆囊癌中,其发生率占一半以上。男性比女性多。一般认为胆囊癌的发生与慢性机械刺激、感染、胆囊慢性炎症等有关。其临床表现多与慢性胆囊炎相似,当出现黄疸、右上腹部肿块、肝肿大,多为晚期。
本病属于中医的“症瘕”范围,多由肝气郁结,日久致血淤成症块而致。
由于胆囊癌早期的诊断率较低,确诊的时候多为中晚期,故手术的根治率低。手术不能解决肿瘤的实体,而且作为消化道癌症中的胆管癌,化疗的效果最差,对一般的化疗不敏感,放疗的整体治疗效果还有争议,甚至让人失望。这些治疗对机体带来的伤害以及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可小视,往往会损伤人体的正气,出现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偏差或亏损,可使病情加重甚至趋向恶化。
因此确诊后多建议进行中医中药为主的治疗,中医抑制肿瘤根据“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的原则,采用健脾益气、补养气血之法固其本,同时予以清利湿热、退黄、解毒散结、退黄、解毒散结、抑瘤治其标,固本祛邪,整体抑瘤,既能有效地抑杀肿瘤细胞,改善人体失调的内环境,加强机体对癌细胞的监控能力,同时有到癌细胞自我凋亡或诱导其分化, 使癌细胞在无不良反应的情况下逐步萎缩,从而能对胆管癌患者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达到减轻症状,延长生命的目的。
本病多因肝郁气滞,饮食不节,湿热塞阻,日久化火蕴蒸于内,痹阻不通而成胆道症块,其病变部位涉及肝、胆、脾胃,主要病变在肝胆,因此,治疗上重在疏肝利胆,清腑退黄,通利渗湿。临证时,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还可选用本病常用的抗癌中药,如藤梨根、野葡萄根、水杨梅根、蛇舌草、败酱草、红藤、山豆根、半枝莲、蛇莓、龙葵、八月扎、土获苓、蛋休等。茵陈有较好的退黄作用,不论何种类型的黄痘都可用,其他如田基黄、垂盆草、山柜、郁金、虎杖、大黄、金钱草、玉米须等均有退黄作用,可酌情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