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不过由于其发病位置特殊,患者被确诊时一般都到了晚期,而晚期鼻咽癌却容易发生转移。大多数病例为全身多发性骨转移,单发性转移较少见。时也是鼻咽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鼻咽癌骨转移的治疗再采用手术治疗已经晚了,现在首要是控制鼻咽癌患者的症状,改善症状后再进一步从根本进行治疗,使鼻咽癌患者有信心再一次接受治疗,所以中医治疗鼻咽癌骨转移的方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对中晚期病人进行大剂量放、化疗,或对产生耐药的患者再次进行化疗只能导致虚弱的生命更加垂危,加速了患者死亡。临床常常可以见到,患者死因不是因为癌症本身造成,而是由于不科学、不恰当的杀伤性治疗所致。
南京中医专家锡高主任医师表示对晚期癌症的治疗更重要的是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控制病情,"稳中求进",以便获得"长期带瘤生存"。中医中药治癌可减轻病人的症状和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降低癌症的死亡率。
实例分析
将先生,45岁,无锡市人。
因反复鼻衄一年余,伴腰痛,右眼睑下肿物半年,咳嗽月余入院。病人2010年8月开始,出现鼻衄,头痛,在某医院行纤维鼻咽镜活检,确诊为“鼻咽低分鳞癌”,并进行2个疗程放射治疗。
2011年5月起反复出现鼻衄,并见腰痛,右眼睑下渐起一肿块,增大迅速。CT检查提示“鼻咽癌放疗后右眼睑、右鼻腔、右筛窦区复发,核素检查发现多个胸、腰椎体,肋骨及右肩关节部位多发性骨转移。
2011年6月到市中医院化疗3次,后因胃肠道反应而无法耐受。遂要求中医药治疗,于2011年8月6日来我院就诊,来时症见:神疲,倦怠,懒言,时有鼻衄、色鲜红,咳嗽,咯痰白,时夹血丝,午后发热,体温在38.3-38.5°C之间,无恶寒,伴腰痛,行动受限,口干,纳呆,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细。孙教授辩证将某证属气阴两虚,痰热搏结。
制定治疗方案以益气兼阴,清热润燥,解毒散结为主。
拟方:浙贝母,黄芩,全蝎,天花粉,甘草,赤芍,薏苡仁,龙胆草,牡丹皮,五爪龙,鱼腥草等。一日二次,早晚饭后一小时服用。
2011年9月25日复诊,将某诉服一周后鼻衄渐减少,咳嗽减轻,血丝痰亦减少,舌质红、苔少,脉细。但发热始终未退,以午后及夜间发热为主,考虑标实渐去,本虚显露,辨证以气阴两虚为主,发热为虚火上炎,是阴虚发热,火不归原。治疗上改以益气养阴为主,予生脉散加减,并酌加肉桂以引火归原。
方药如下:太子参,麦门冬,玄参,肉桂(冲服),升麻,柴胡,牡丹皮,赤芍,生地黄,黄芪,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用参麦液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以增强益气养阴之力。
2011年11月20日三诊,将某说服用半个月,病人发热渐退,精神较前好转,但咳嗽、腰痛改善不明显。
孙主任认为病人目前主要矛盾在于已发生远处转移,机体抵抗力低下。治疗应着重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远处转移。中药应侧重于扶正为主,可加虫类药等以抗癌解毒。
方药如下:党参,黄芪,茯苓,山药,白术,太子参,麦门冬,全蝎,天花粉,仙鹤草,枳壳等。
2012年1月26日四诊,经服上方一个疗程后复查胸片及腰椎片,未见转移病灶增多。
随症加减,仍按上方继续服用,五一期间专家随访,病人情况良好。
晚期鼻咽癌放、化疗后病人,远处(肺、骨)转移未能有效控制,生存质量低下,而癌肿局部浸润会导致长期衄血不止,西医常规止血处理,效果欠佳。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抓住此类病人本虚标实的特点,采取先治标实、标本兼顾,后治本虚、扶正祛邪的策略。先以清热化痰、凉血止血为主,给以浙贝母、黄芩、鱼腥草、龙胆草清热化湿泻浊,牡丹皮凉血止血,使血热得清。正如《济生方·吐衄》曰:“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焯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在治疗上,〈〈血证论〉〉亦云:“治火即是治血,血于火原是一家。”故此,我们在治疗上先以清热凉血为法,使血随气降,无溢出上窍,则衄血渐少。但病人以本虚为主,气血本为不足,如寒凉太过,反削伐胃气,胃气伤则不能统血,血愈不能归经。故此,辨证的基础上加用五爪龙益气健脾,使胃气健旺,邪不能侵,体现了中医塞流、澄源、补虚、止血的四大原则,收到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