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胃脘隐隐灼痛,烦渴思饮,口干舌燥,食少大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或细弦。
病机分析,胃痛日久,因寒邪化热,或气郁化火,或胃热素盛或而阴伤。饮食喜食温热之品,或治疗上长期使用温燥之药,久蕴郁而伤阴;或肝阴虚,肝阳亢,迫灼胃阴,下灼肾水,而致胃液枯槁,郁火内盛,故证见胃脘灼痛,口干咽燥,烦渴思饮,阴伤肠燥则大便干,舌红少津,脉细弦数,亦是阴虚内热的征象。
治法:以养阴益胃为主。
方药:益胃汤合竹叶石膏汤化裁。方中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甘润养阴益胃,竹叶、石膏,甘寒清胃泄热;半夏降逆;甘草,大枣和中,如肝胃火燔,劫烁肾阴,肾水不济,则肝木更失滋养,肝阴不足,则肝火愈加横暴,治疗上则宜滋胃养肝为主,佐以清胃清肝,常用一贯煎。方取生地,枸杞子滋阴,沙参,麦冬益胃,当归养血活血,川楝子疏肝理气,或可加黄连竹茹以增清热泻火之功,纳差者可加少量陈皮,神曲,麦芽,鸡内金之类以助胃气通降,吞酸加海螵蛸,瓦楞子,疼痛明显者,可合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兼有瘀滞者,加丹参、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
案例1,杨女士,47岁,工人,2019年3月就诊。
患者有胃脘灼热,隐痛史半年多,虽经西医治疗但疗效不明显,半月前在省中做胃镜检查拟为慢性 萎缩性胃炎,HP++,诉口干舌燥,喜冷饮,有时感觉烦躁易怒,舌质嫩红,少苔,脉细弦。
此脾胃阴虚,选方益胃汤加味,北沙参、玉竹、麦冬、生地、石斛、白芍、白夕利、白芨、知母、山药、枇杷叶、茯苓、蒲公英等,7帖。
二诊:主诉,服上方后灼痛明显好转,至第七帖在外面吃了一顿麻辣火锅之后,灼热加剧,口干舌燥,喜冷饮等象都普遍加重,舌质红厚黄腻,脉细弦,嘱其以后烧烤、麻辣及一切温燥之品澡要忌口,另方:
药用:生大黄、黄连、生石膏、石斛、北沙参、生地、玉竹、竹茹、枇杷叶、半夏、陈皮、佛手、白芍、茯苓等,7帖。
三诊:上方服后大便不干结,口干舌燥好转,但胃脘仍有隐隐灼痛,舌质嫩红苔薄白脉细弦,仍按初诊方,有时亦加减化裁,随临床症状而变化。连续服药3个多月,随后去医院胃镜检查,胃炎痊愈。HP转阴。
体会:临床上,胃病虽表现为不同证候,但证候之间经常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甚至互为因果,如病之初起多属证,有寒凝、食积、热蕴、气滞之异,四者之间,既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即脾胃气机之外邪壅滞,相互影响,如寒凝则气滞,寒凝、气滞胃阳不振,则易於停食;而食滞胃脘,土壅木郁,亦可加重气滞等等。若疾病进一步发展,气郁可以化火,寒邪久郁也可以 转化为热。积滞亦可变生湿热,或初病在气,久病延及血络等等,则多虚实夹杂,寒热互见,气滞血瘀之证,邪气久鞍,消耗正气,病机由实转虚,或为阳虚,或为阴虚,或为阴阳两虚;气血不足,运行无力,久则留瘀生痰,遂致虚证挟痰挟瘀;此外,或因脾不统血,或因血热迫血妄行,或因瘀久伤络,可见吐血、便血,而失血的结果,致使正气愈虚,如此等等,皆为胃病常见的病理较归。
临床中,不管是西医诊断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只要按照中医的整体观念,进行辩证施治,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即寒凝祛寒,热蕴清热,气滞即疏肝理气。虚则补之,阴虚滋阴,阳虚补阳。但诊疗中,3种证型不能截然分开,很多病人多有不同的兼症,再加人体素质各异,转归亦各有不同,临证中当予明辩。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变,要详细辩证,持之以恒治疗,使其不易反复,以达到治愈的目的。糜烂性胃炎,只要在辩证的基础上加土茯苓、桃仁、红花、苡仁、冬瓜仁等,糜烂很快消失,炎症也很快治愈。至于幽门螺杆菌(HP)阳性,只要在辩证基础上加土茯苓,蒲公英等清热解毒利湿药,亦能很快治愈。
病机分析,胃痛日久,因寒邪化热,或气郁化火,或胃热素盛或而阴伤。饮食喜食温热之品,或治疗上长期使用温燥之药,久蕴郁而伤阴;或肝阴虚,肝阳亢,迫灼胃阴,下灼肾水,而致胃液枯槁,郁火内盛,故证见胃脘灼痛,口干咽燥,烦渴思饮,阴伤肠燥则大便干,舌红少津,脉细弦数,亦是阴虚内热的征象。
治法:以养阴益胃为主。
方药:益胃汤合竹叶石膏汤化裁。方中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甘润养阴益胃,竹叶、石膏,甘寒清胃泄热;半夏降逆;甘草,大枣和中,如肝胃火燔,劫烁肾阴,肾水不济,则肝木更失滋养,肝阴不足,则肝火愈加横暴,治疗上则宜滋胃养肝为主,佐以清胃清肝,常用一贯煎。方取生地,枸杞子滋阴,沙参,麦冬益胃,当归养血活血,川楝子疏肝理气,或可加黄连竹茹以增清热泻火之功,纳差者可加少量陈皮,神曲,麦芽,鸡内金之类以助胃气通降,吞酸加海螵蛸,瓦楞子,疼痛明显者,可合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兼有瘀滞者,加丹参、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
案例1,杨女士,47岁,工人,2019年3月就诊。
患者有胃脘灼热,隐痛史半年多,虽经西医治疗但疗效不明显,半月前在省中做胃镜检查拟为慢性 萎缩性胃炎,HP++,诉口干舌燥,喜冷饮,有时感觉烦躁易怒,舌质嫩红,少苔,脉细弦。
此脾胃阴虚,选方益胃汤加味,北沙参、玉竹、麦冬、生地、石斛、白芍、白夕利、白芨、知母、山药、枇杷叶、茯苓、蒲公英等,7帖。
二诊:主诉,服上方后灼痛明显好转,至第七帖在外面吃了一顿麻辣火锅之后,灼热加剧,口干舌燥,喜冷饮等象都普遍加重,舌质红厚黄腻,脉细弦,嘱其以后烧烤、麻辣及一切温燥之品澡要忌口,另方:
药用:生大黄、黄连、生石膏、石斛、北沙参、生地、玉竹、竹茹、枇杷叶、半夏、陈皮、佛手、白芍、茯苓等,7帖。
三诊:上方服后大便不干结,口干舌燥好转,但胃脘仍有隐隐灼痛,舌质嫩红苔薄白脉细弦,仍按初诊方,有时亦加减化裁,随临床症状而变化。连续服药3个多月,随后去医院胃镜检查,胃炎痊愈。HP转阴。
体会:临床上,胃病虽表现为不同证候,但证候之间经常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甚至互为因果,如病之初起多属证,有寒凝、食积、热蕴、气滞之异,四者之间,既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即脾胃气机之外邪壅滞,相互影响,如寒凝则气滞,寒凝、气滞胃阳不振,则易於停食;而食滞胃脘,土壅木郁,亦可加重气滞等等。若疾病进一步发展,气郁可以化火,寒邪久郁也可以 转化为热。积滞亦可变生湿热,或初病在气,久病延及血络等等,则多虚实夹杂,寒热互见,气滞血瘀之证,邪气久鞍,消耗正气,病机由实转虚,或为阳虚,或为阴虚,或为阴阳两虚;气血不足,运行无力,久则留瘀生痰,遂致虚证挟痰挟瘀;此外,或因脾不统血,或因血热迫血妄行,或因瘀久伤络,可见吐血、便血,而失血的结果,致使正气愈虚,如此等等,皆为胃病常见的病理较归。
临床中,不管是西医诊断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只要按照中医的整体观念,进行辩证施治,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即寒凝祛寒,热蕴清热,气滞即疏肝理气。虚则补之,阴虚滋阴,阳虚补阳。但诊疗中,3种证型不能截然分开,很多病人多有不同的兼症,再加人体素质各异,转归亦各有不同,临证中当予明辩。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变,要详细辩证,持之以恒治疗,使其不易反复,以达到治愈的目的。糜烂性胃炎,只要在辩证的基础上加土茯苓、桃仁、红花、苡仁、冬瓜仁等,糜烂很快消失,炎症也很快治愈。至于幽门螺杆菌(HP)阳性,只要在辩证基础上加土茯苓,蒲公英等清热解毒利湿药,亦能很快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