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暖喜按,得食则缓解,时吐清水,尤其空腹时明显,纳少,乏力神疲,手足不温,大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病机分析:胃痛日久不愈,脾胃阳虚,纳谷运化不健,胃失温煦,中寒内生,故胃脘隐痛,喜暖喜按,时泛清水,食少,乏力,此为脾胃虚寒之象,脾主四肢,阳气虚衰,不能达于四肢,则手足不温,脾运失司便溏,舌淡,脉弱,均为中焦虚寒,阳气不足的表现。
治法:温阳益气健中
方药:常用黄芪健中汤加减。方中黄芪补中益气,饴糖补虚健中,桂枝补阳散寒,甘草、芍药和中缓急止痛;生姜,大枣,健脾胃而和荣卫。如泛吐清水较多可加陈皮,半夏、茯苓以降逆和胃,甚至加吴萸;若吐酸水者可加左金丸,以辛开苦降;若胃寒痛甚,可用良附丸以增强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之效;黑便者加干姜,附片,白芨,地榆 ,三七,痛止之后,可以服用一段时间六君子丸,用以巩固疗效。
案例1,徐先生,47岁,2019年6月初诊。
患者素有慢性胃炎,时常胃脘作胀隐痛,嗳气频作,以空腹时发作为多得食即缓解,喜热饮,喜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此为脾胃虚寒,胃纳脾运不健,拟温补脾胃。
当归、白芍、党参 、黄芪、白术、陈皮、半夏、枇杷叶、木香、砂仁、枳壳、白蒺黎、白芨、茯苓、干姜等。
二诊:服上药疼痛明显减轻,嗳气也减少,续服上药15帖而愈。
案例2,刘先生,57岁,2019年10月初诊。
患者时有胃脘隐隐作痛,嗳气,喜热喜按,多在空腹时胃痛,得食即缓解,大便溏薄,一日3-4次,舌质淡苔厚白,脉细弱,此为脾胃虚寒,胃纳及脾的运化均不健,拟温胃健脾祛寒。
药用:附片、高良姜、香附、当归、白芍、人参、黄芪、白术、扁豆、木香、枳壳、柯子肉、煨肉果、茯苓,15付。
二诊,服上方15付,偶尔发作,亦即特别饥饿时隐痛,大便一日一至2次,舌脉同前,病祛大半,方15帖调理后痊愈。
病机分析:胃痛日久不愈,脾胃阳虚,纳谷运化不健,胃失温煦,中寒内生,故胃脘隐痛,喜暖喜按,时泛清水,食少,乏力,此为脾胃虚寒之象,脾主四肢,阳气虚衰,不能达于四肢,则手足不温,脾运失司便溏,舌淡,脉弱,均为中焦虚寒,阳气不足的表现。
治法:温阳益气健中
方药:常用黄芪健中汤加减。方中黄芪补中益气,饴糖补虚健中,桂枝补阳散寒,甘草、芍药和中缓急止痛;生姜,大枣,健脾胃而和荣卫。如泛吐清水较多可加陈皮,半夏、茯苓以降逆和胃,甚至加吴萸;若吐酸水者可加左金丸,以辛开苦降;若胃寒痛甚,可用良附丸以增强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之效;黑便者加干姜,附片,白芨,地榆 ,三七,痛止之后,可以服用一段时间六君子丸,用以巩固疗效。
案例1,徐先生,47岁,2019年6月初诊。
患者素有慢性胃炎,时常胃脘作胀隐痛,嗳气频作,以空腹时发作为多得食即缓解,喜热饮,喜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此为脾胃虚寒,胃纳脾运不健,拟温补脾胃。
当归、白芍、党参 、黄芪、白术、陈皮、半夏、枇杷叶、木香、砂仁、枳壳、白蒺黎、白芨、茯苓、干姜等。
二诊:服上药疼痛明显减轻,嗳气也减少,续服上药15帖而愈。
案例2,刘先生,57岁,2019年10月初诊。
患者时有胃脘隐隐作痛,嗳气,喜热喜按,多在空腹时胃痛,得食即缓解,大便溏薄,一日3-4次,舌质淡苔厚白,脉细弱,此为脾胃虚寒,胃纳及脾的运化均不健,拟温胃健脾祛寒。
药用:附片、高良姜、香附、当归、白芍、人参、黄芪、白术、扁豆、木香、枳壳、柯子肉、煨肉果、茯苓,15付。
二诊,服上方15付,偶尔发作,亦即特别饥饿时隐痛,大便一日一至2次,舌脉同前,病祛大半,方15帖调理后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