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是指各种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炎及溃疡,因胃癌另有论述,故本章不再赘述。胃病以胃脘作胀嘈杂疼痛等为主要特征,甚至不思纳谷,嗳气,烧心,泛酸等,多由忧思郁怒,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饮食不均,损伤脾胃之气所致。
凡胃病往往在胃,而与肝脾的关系至为密切。胃与脾以膜相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脾主饮食精微的运化传输,以升为常。二者同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如劳倦内伤,饥饱无常,每多脾胃同病。肝属木,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肝气横逆,木旺乘土;或中土壅滞,木郁不达,或肝火亢盛,迫灼胃阴,或肝血瘀阻,胃失滋荣,故胃病亦多关呼肝。
根据此认识,胃病的病因病机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郁怒伤肝,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情志不畅,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横逆犯胃,气血壅而不行,不通则痛。由于气血相依,“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滞日久,还可导致瘀血的产生,瘀阻络脉,其痛剧烈,可见吐血便血等证,肝气久郁,化而为火,五脏之火又以肝火最为横暴,火性上炎迫灼肝胃之阴,其痛往往经久不愈。
(二)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暴饮暴食,饥饱无常,最易损伤脾胃之气。或过食生冷,寒积胃脘,气血凝滞不通,而致胃寒作痛,或饮食肥甘辛辣,过饮烈酒,以致湿热中阻,而致胃热作痛,也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
(三)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延及脾胃,或用药不当,皆可损伤脾胃,脾胃虚寒,中阳不运,寒从内生者则多为虚寒胃痛。常因触冒风寒,饮食不慎而发病。阴虚火旺,或脾虚血少,木郁不达者,则多为阴虚之胃痛,常因情志悖郁,或进食燥热食物而发病。
一辩证要点:
1、辩缓急,凡胃痛暴作,起病急者,多因外受寒邪,或恣生冷,或暴饮暴食,以致寒伤中阳,或积滞不化,胃失通降,不通则痛。凡胃痛渐发,起病缓和,多因肝郁气滞,木旺乖土,或脾胃虚弱,土壅木郁,而致肝胃不和,气滞血瘀。
2、辩寒热,寒性凝滞收引,故寒性收引之疼痛,多伴脘腹胀满拒按,纳呆,苔白,脉弦紧等。脾胃阳虚之虚寒胃痛,多见阵阵作痛,喜暖喜按,遇冷加剧,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弱等症。热结火郁,胃失和降的胃痛,多伴烦渴思饮,喜凉恶热,尿赤,便结,苔黄少津,脉象弦数等症。
3、辩虚实,胃痛而胀,大便闭结不通者多实。痛而不胀,大便不闭结者多虚。喜凉者多实,喜温者多虚。拒按者多实,喜按者多虚。食后痛甚者多实,饥饿腹痛者多虚。脉实气逆者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痛剧而坚,固定不移者多实,痛徐而缓,痛处不定者多虚。新病体壮者多实,久病体衰者多虚。用补法治疗不效者多实,用攻法治疗加重者多虚。
4、辩气血,胃病有在气在血,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凡属气者,多既胀且痛,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作时止,聚散无形,此乃无形之气痛。凡痛属血分者,多见持续刺痛,痛有定处,舌质暗,此仍有形之血痛。甚至吐血,黑便,其它如食积痰阻,亦属有形疼痛之列。
体会:临床上,胃病虽表现为不同证候,但证候之间经常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甚至互为因果,如病之初起多属证,有寒凝、食积、热蕴、气滞之异,四者之间,既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即脾胃气机之外邪壅滞,相互影响,如寒凝则气滞,寒凝、气滞胃阳不振,则易於停食;而食滞胃脘,土壅木郁,亦可加重气滞等等。若疾病进一步发展,气郁可以化火,寒邪久郁也可以 转化为热。积滞亦可变生湿热,或初病在气,久病延及血络等等,则多虚实夹杂,寒热互见,气滞血瘀之证,邪气久鞍,消耗正气,病机由实转虚,或为阳虚,或为阴虚,或为阴阳两虚;气血不足,运行无力,久则留瘀生痰,遂致虚证挟痰挟瘀;此外,或因脾不统血,或因血热迫血妄行,或因瘀久伤络,可见吐血、便血,而失血的结果,致使正气愈虚,如此等等,皆为胃病常见的病理较归。
临床中,不管是西医诊断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只要按照中医的整体观念,进行辩证施治,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即寒凝祛寒,热蕴清热,气滞即疏肝理气。虚则补之,阴虚滋阴,阳虚补阳。但诊疗中,3种证型不能截然分开,很多病人多有不同的兼症,再加人体素质各异,转归亦各有不同,临证中当予明辩。
凡胃病往往在胃,而与肝脾的关系至为密切。胃与脾以膜相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脾主饮食精微的运化传输,以升为常。二者同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如劳倦内伤,饥饱无常,每多脾胃同病。肝属木,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肝气横逆,木旺乘土;或中土壅滞,木郁不达,或肝火亢盛,迫灼胃阴,或肝血瘀阻,胃失滋荣,故胃病亦多关呼肝。
根据此认识,胃病的病因病机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郁怒伤肝,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情志不畅,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横逆犯胃,气血壅而不行,不通则痛。由于气血相依,“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滞日久,还可导致瘀血的产生,瘀阻络脉,其痛剧烈,可见吐血便血等证,肝气久郁,化而为火,五脏之火又以肝火最为横暴,火性上炎迫灼肝胃之阴,其痛往往经久不愈。
(二)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暴饮暴食,饥饱无常,最易损伤脾胃之气。或过食生冷,寒积胃脘,气血凝滞不通,而致胃寒作痛,或饮食肥甘辛辣,过饮烈酒,以致湿热中阻,而致胃热作痛,也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
(三)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延及脾胃,或用药不当,皆可损伤脾胃,脾胃虚寒,中阳不运,寒从内生者则多为虚寒胃痛。常因触冒风寒,饮食不慎而发病。阴虚火旺,或脾虚血少,木郁不达者,则多为阴虚之胃痛,常因情志悖郁,或进食燥热食物而发病。
一辩证要点:
1、辩缓急,凡胃痛暴作,起病急者,多因外受寒邪,或恣生冷,或暴饮暴食,以致寒伤中阳,或积滞不化,胃失通降,不通则痛。凡胃痛渐发,起病缓和,多因肝郁气滞,木旺乖土,或脾胃虚弱,土壅木郁,而致肝胃不和,气滞血瘀。
2、辩寒热,寒性凝滞收引,故寒性收引之疼痛,多伴脘腹胀满拒按,纳呆,苔白,脉弦紧等。脾胃阳虚之虚寒胃痛,多见阵阵作痛,喜暖喜按,遇冷加剧,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弱等症。热结火郁,胃失和降的胃痛,多伴烦渴思饮,喜凉恶热,尿赤,便结,苔黄少津,脉象弦数等症。
3、辩虚实,胃痛而胀,大便闭结不通者多实。痛而不胀,大便不闭结者多虚。喜凉者多实,喜温者多虚。拒按者多实,喜按者多虚。食后痛甚者多实,饥饿腹痛者多虚。脉实气逆者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痛剧而坚,固定不移者多实,痛徐而缓,痛处不定者多虚。新病体壮者多实,久病体衰者多虚。用补法治疗不效者多实,用攻法治疗加重者多虚。
4、辩气血,胃病有在气在血,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凡属气者,多既胀且痛,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作时止,聚散无形,此乃无形之气痛。凡痛属血分者,多见持续刺痛,痛有定处,舌质暗,此仍有形之血痛。甚至吐血,黑便,其它如食积痰阻,亦属有形疼痛之列。
体会:临床上,胃病虽表现为不同证候,但证候之间经常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甚至互为因果,如病之初起多属证,有寒凝、食积、热蕴、气滞之异,四者之间,既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即脾胃气机之外邪壅滞,相互影响,如寒凝则气滞,寒凝、气滞胃阳不振,则易於停食;而食滞胃脘,土壅木郁,亦可加重气滞等等。若疾病进一步发展,气郁可以化火,寒邪久郁也可以 转化为热。积滞亦可变生湿热,或初病在气,久病延及血络等等,则多虚实夹杂,寒热互见,气滞血瘀之证,邪气久鞍,消耗正气,病机由实转虚,或为阳虚,或为阴虚,或为阴阳两虚;气血不足,运行无力,久则留瘀生痰,遂致虚证挟痰挟瘀;此外,或因脾不统血,或因血热迫血妄行,或因瘀久伤络,可见吐血、便血,而失血的结果,致使正气愈虚,如此等等,皆为胃病常见的病理较归。
临床中,不管是西医诊断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只要按照中医的整体观念,进行辩证施治,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即寒凝祛寒,热蕴清热,气滞即疏肝理气。虚则补之,阴虚滋阴,阳虚补阳。但诊疗中,3种证型不能截然分开,很多病人多有不同的兼症,再加人体素质各异,转归亦各有不同,临证中当予明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