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恶性淋巴瘤可以分为何杰金氏病和非何杰金氏病淋巴瘤。本病可以侵犯所有的淋巴组织部位,包括脾脏,骨骼与皮肤。
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非常复杂。何杰金氏淋巴瘤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无痛性肿大为多见,在病程发展过程中,约40%以上病人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出汗,体重减轻,皮肤瘙痒,或口干烦燥,皮肤红斑,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瓜甲淡白,面唇无华,苔白或黄,舌红少津,脉沉细数或弦数等,表现出血燥风热之症型。
此时治宜养血润燥、清热解毒、常用清肝芦荟丸加减;
生地、当归、白芍、川芎、黄连、青黛、蛤粉、昆布、牙皂、芦荟、天花粉、沙参、女贞子、丹皮、牛蒡子、干蟾、甘草等。
若皮肤奇痒可酌加秦艽,白鲜皮,地肤子,苦参,茵陈;低热者,可酌选银柴胡,地骨皮,白薇,青蒿,鳖甲;高热者加石膏,紫雪散等。
临床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临床表现更为复杂,其中约1/3表现为结外型症状。如声嘶,咳嗽,胸闷,气短等心肺受侵症状;食欲不振,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腹块,消化道出血,梗阻等肠胃道受侵症状;还有肝,脾浸润而引起的肝脾肿大等。中医药治疗应区别不同主证,有针对性的辨证施治,方能改善症状,控制病势,提高疗效。
肺气壅盛型多为肺、胸膜浸润灶引起,或心包积液者,(尸检高达25%)。表现为咳嗽气逆,胸闷气短,颈面虚肿,心悸喘息,唇舌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滑。治宜开胸理气,化痰散结。
药如:瓜蒌、旋复花、海浮石、川贝母、白术、牡蛎、丹参、葶苈子、白芥子、蒲公英、夏枯草、茯苓、黄芪、党参、甘草等。
湿浊中阻型
非何杰金淋巴瘤胃肠道受侵者占63%左右,有时可为首发症状,如脘闷纳差,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口黏不爽,舌苔浊腻,脉滑等。治宜健脾化湿,消滞散结。方用香砂六君子、藿朴夏苓汤加减。
药如:砂仁、蔻仁、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土茯苓、生苡仁、白扁豆、生僵蚕、大贝、藿香、佩兰、谷麦芽等。
消化道出血,黑便者可酌加万肿消,白芨,三七末等药。
瘀血内阻型脾肿大占30~45%,尸检69.2%患者脾脏受到侵犯,66.7%死后发现肝脏浸润灶。临床表现为消瘦腹胀,颈部液下及身体多处肿块,或胸部内包块,肝脾肿大,或有腹痛,纳呆,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治宜软坚化瘀,解毒消肿。药如:鳖甲、赤芍、丹参、川芎、莪术、三棱、穿山甲、柴胡、白花蛇舌草、蜈蚣、甘草等。
中成药如鳖甲煎丸亦可酌情选用。
恶性淋巴瘤晚期,多表现为气血两虚或肝肾阴虚证,应扶正为主,兼顾抗癌解毒,以延长生存期为目的。